当前位置:首页>新闻动态>青铜器食器的种类

青铜器食器的种类

文章来源:中华古玩网发表时间:2014年12月24日

青铜器食器是古代王公贵族在进行祭祀、丧葬、朝聘、征伐和宴飨、婚冠时举行礼仪所使用的器物。作为礼仪重器,不同规格大小的青铜器皿盛煮食物,相应代表了主人的身份等级。那么青铜器食器到底有哪些呢?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青铜器食器
青铜器食器种类之簋
簋是盛放饭食的器皿。在商代早期出现以后,逐步成为青铜礼器序列中一种主要的器物。至西周中期,簋的使用逐渐制度化,按照使用者的身份等级严格规定使用的数量,一般是以偶数组合与列鼎配合使用。
簋的使用开始于商代,其基本形制是深圆腹、圈足、有耳或无耳。器形在不同的时期中有所变化。西周时,簋的形制得到了充分的发展,出现了圈足下加方座的方座簋、双耳或四耳簋,三足或四足簋也是这一时代的产物,有的簋盖倒置可用作盛食的盘。春秋以后,簋的使用逐渐少见了。
青铜器食器种类之戈父丁簋
商代晚期,通高15、口径22.5釐米,重3.015公斤。
敞口,卷唇,深弧腹兽首耳。口沿下饰雷纹,前后中央各1浮雕兽首,腹、足各饰乳钉纹、雷纹、鸟纹。腹铭3字“戈父丁”,系戈氏为父丁所作之器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青铜器食器
青铜器食器种类之青玉簋
商代,高12.2,口径20.7,足经14.5厘米,1976年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。
青铜器食器种类之簠
簠是盛放饭食的器具。簠的基本形制是大口斜壁长方形,器与盖对称,形状大小相同,合起来为一器,分开可作两器使用。簠在西周中期开始出现,盛行在西周晚期和春秋战国时期。秦汉以后,簠基本消失。
青铜器食器种类之象首纹簠
春秋(公元前770——前476年),尺寸:高17.5、长26.7、宽22厘米。 出土时间.地点:1963年肥城县孙楼公社小王庄出土。盛食器。长方形,上腹垂直,下腹斜向内手,两侧双兽耳,下承兽形四足,口沿下饰窃曲纹,腹饰卷体夔纹,器盖形制纹饰基本相同,唯盖沿附使其扣合牢固的小兽头。
青铜器食器种类之叔緐簠
叔緐簠,西周青铜器,1957年5月北京市海淀区东北旺村修建马号挖房基时发现的。高8.96厘米,长方体,窄沿方唇,腹壁斜收,腹两侧有一对兽首耳,圈足正中有半圆形缺。口下饰重环纹,腹饰环带纹,圈足饰垂鳞纹。底部有铭文:吴王御士尹氏吊(叔)緐(繁)乍(作)旅匩(匡)。现藏于首都博物馆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青铜器食器
青铜器食器种类之盨
盨是盛放饭食的器具。这是一种由簋演变而来的器形,有一些盨就自铭为簋。它的使用也和簋一样,一般作偶数组合。盨流行的时间很短,约出现在西周中期,盛行于西周晚期,至春秋早期以后就不再使用,因此其形制变化不很大。盨大约可分为两种基本形制,一种是长椭方形器体,腹壁一般较直,多为附耳;另一种是长椭圆形器体,其腹壁弧曲,多为兽首耳。无论哪一种盈,都以矩形圈足为主,也有一些在矩形圈足下加四个短足。同簠一样,盨盖仰置也可盛放食物。
青铜器食器种类之遂公盨
遂公盨(又名豳公盨、燹公盨)高11.8厘米,口径24.8厘米,重2.5千克,椭方形,直口,圈足,腹微鼓,兽首双耳,耳圈内似原衔有圆环,今已失,圈足正中有尖扩弧形缺,盨盖缺失,内底铭文10行98字。器口沿饰分尾鸟纹,器腹饰瓦沟纹。它是2002年春天由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专家在海外文物市场上偶然发现的,现已入藏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。
青铜器食器种类之伯多父盨
1976年1月陕西扶风县云塘村西周墓藏出土,陕西省周原博物馆藏。 高21.5厘米,口长17厘米,口宽25厘米,重7000克。属于西周晚期,椭方形,龙首耳,盖上透雕扉棱,盘缘口缘饰兽体卷曲纹,盖顶饰兽目交连纹,腹盖铸平行沟纹。盖器对铭10字记伯多父作器。
青铜器食器种类之敦
敦是盛放饭食的器具。从器形分析,它是由鼎和簋形制结合发展而来的。敦的基本形制有两种,一种是上下对称,器身、器盖均为半球体,各有相同的两耳三足、少量为圈足,器盖相合成为一个球体或椭圆球体。另一种器身与器盖不完全对称或完全不对称,这种敦的盖钮或提手的样式与器足的样式不一样,一般盖为圆形提手的,器足为三短足;而器足为圈足式的,则盖为环钮或兽形钮。也有不少的敦作无底平足的样式。敦出现在春秋中期,春秋晚期和战国时期比较流行,随后便消失了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青铜器食器
青铜器食器种类之战国轨敦
通高17.8cm,宽22.4cm,重3.46kg,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。
敦有盖,圆体,鼓腹,腹部有一对双兽面衔环耳,三短足。盖上饰三伏牺,盖顶有一活环钮,钮座处饰相间的叶状纹与圆涡纹。盖与器身各饰枝状纹二周。盖内铸有铭文“轨”字。
青铜器食器种类之绹纹敦
战国晚期魏,1951年河南辉县固围村出土,中国国家博物馆文物。
青铜器食器种类之豆
豆主要是盛放腌菜、肉酱的器具,也可盛放饭食。豆在商代晚期已经使用,但数量很少,直至春秋战国时才比较盛行,成为青铜礼器中常见的组合器物之一。豆的形制是上有一个碗状容器,下为较高的圈足形柄。有的豆的容器部分做成方形,但数量很少。
青铜器食器种类之鸟形陶豆
出土于山西长治,高29.5厘米。这件文物是早期美观实用器物的代表作。
青铜器食器种类之镶嵌狩猎纹豆
此件文物为春秋晚期的青铜器。高20.7厘米,口径17.5厘米,底径11.1厘米。现收藏于上海博物馆。
这件器物采用镶嵌工艺来表现狩猎的场面,故被命名为镶嵌狩猎画像纹豆。狩猎纹表现的人们狩猎的场景,这件器物镶嵌技术成熟,打磨精细,纹饰满布全器,无论是猎人还是各种野兽,均栩栩如生。镶嵌工艺大约出现在夏代晚期,春秋战国时大量运用。早期的镶嵌材料主要是绿松石,到春秋战国时期,镶嵌所用材料大为丰富,金、银、红铜等均成为镶嵌的材料。
青铜器食器种类之铺
铺是盛放干果或干肉之类食物的器具。形状如豆,但盛食的器体为直壁平底的浅圆盘,下为粗壮的柄形圈足,圈足多为镂空的,也有些铺有盖。铺的使用约在西周中期至春秋晚期,目前出土的数量不太多,估计当时使用并不普遍,所以器形的变化也不大。
“铺,亦古器名,有公刘铺,有天尹养铺,形亦如簠,但簠方而铺圆耳。”——明•杨慎《丹铅总录》。
青铜器食器种类之盂
盂是大型的盛食器,兼可盛水或盛冰。器形似簋而大,多作侈口(喇叭形口)、直壁深腹、圈足的样式,多数有附耳。盂在商代晚期开始出现,流行于西周时期,春秋时已属罕见。盂的出土数量很少,器形变化也不很大。
青铜器食器种类之盆
盆也是盛食器,兼可盛水。器形一般为大口折肩平底式,多有盖,两侧有兽首环耳。盆基本上仅使用于春秋中晚期,且多见于江淮流域,可能是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器物。

报名流程

1.填写报名表:从页面中下载报名表,详细填写后直接致电: 400-061-6586 进行传真确认

2.校方发放录取通知书:审核工作一般在 3-5 个工作日内完成,审核通过后,学校会给学员发正式的录取通知书,并电话和学员进行确认

3.学员汇款:收到通知书后 5 个工作日内,学员按照通知书上所写明细,给学校汇款,并电话400-061-6586进行确认

4.校方发放上课通知书:收到汇款底单后,学校会在开课前一周或两周,给学员发上课通知书,学校路线图等资料。学员需要预定住宿的,要和教务老师提前两周电话预定

5.学员报到:开课前一天全天为报到时间,学员持录取通知书上所要求携带的资料来校进行报到,领取教材讲义,入住宾馆

6.正式开学